在剛剛結束的“中國教育數字化轉型下的智能教育論壇”上,上海開放大學發布《中國智能教育創新實踐報告》。
報告提出未來智能教育的建設發展將呈現三大趨勢:技術承托的教育變革需要考慮教育的本質內核,而未來技術和教育兩者的內在追求將會逐步靠近;豐富的新基建技術和教育大數據將精細化地服務于教育行業;智能教育企業將著力找到自己的優勢定位,逐步適應教育新生態,帶來教育行業的供給側創新。
報告是基于上海開放大學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三年合作項目,即“通過ICT和人工智能增強模式促進教育方式的數字化轉型”項目。概述了全球智能教育發展情況和中國智能教育發展情況,總結了智能教育建設路徑與方法,展示了中國智能教育關鍵領域的創新實踐案例。
報告顯示,在全球的智能教育探索與發展過程中,各國的智能教育發展目標和途徑具有一致性,發展途徑均通過更新教育理念;鼓勵政府、企業、家庭、社區等各社會團體和社會單元參與到智能教育的建設中;搭建完善的智能教育環境;關注人工智能的倫理問題等方面推進智能教育發展。
而在具體的落地過程中,各國都從智能教育戰略、智能教學環境搭建、教師信息化數字化素養培養以及將數字化素養提升納入全年齡段課程等系統化布局智能教育未來發展。
“中國教育數字化轉型下的智能教育論壇”由上海開放大學主辦。通過線上視頻與線下分享聯動的方式進行,重點關注中國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智能教育技術對傳統教育帶來的改變,推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和推廣應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展濤認為“當前的教育數字化變革,有三個關鍵詞。第一個關鍵詞是開放,開放教育資源和信息技術,而開放的目的是創新和共享;第二個關鍵詞是教師,我們希望通過真實的案例、課程幫助各個國家的教師提高信息技術能力;第三個關鍵詞是數字公民的教育,提升公民的信息化素養,并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教育。
上海開放大學智慧學習中心以以物聯網、人工智能、5G+全息直播、虛擬現實等各類新技術為支撐,通過構建物聯一體、結合大數據分析等手段,為教師、學生、管理者提供多樣、精準、智能的教學服務。為學習者在時間、空間層面上提供泛在、靈活、可選的學習方式,進而為學習者提供“現場、遠程和同步、異步”等不同學習方式的混合選擇。
上海開大信息辦主任、上海開放遠程教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肖君以“數字化轉型下的OMO智慧學習生態構建”為主題,分享了上海開大智慧學習中心的構建框架和創新舉措。
復旦大學信息化辦公室副主任趙澤宇以“5G+IPv6創新教育信息化服務新模式”為主題,通過現場視頻分享了復旦大學如何以5G為首的新基建為契機,以IPv6協議為載體,開展促進5G+IPv6與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學校治理和公共服務的深度融合。
海軍軍醫大學信息中心主任沙琨分享了VR的概念、VR在高校的應用以及云VR服務的優勢。
沙琨表示,以元宇宙創建的具有特殊教育目的的虛擬空間,是現實物理與教育中間的虛實共生,云VR能夠為師生進行沉浸式的體驗,利用VR幫助師生擺脫復雜昂貴的有線穿戴設備,幫助人類以現實物理世界為基礎,實現虛實共生活、虛實莫辨?!?/span>
上海交通大學教育技術中心副主任張健通過視頻的形式,以“數字化智能教學環境助力創新人才培養”為主題,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學如何建設智能教學環境、智能教學空間、在線教學平臺、在線教學督導平臺等。
同濟大學智慧教學部副主任王寧分享了在教學活動跨時空開展、教育數據的跨平臺分享、教學效果全數字評價的需求下,學校如何通過智慧教學環境建設、數字化教學平臺建設、管理服務機制設計及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智慧能力建設,實現了各平臺間數據互通、業務互聯,為全校師生、全部教學環節、全部教學場景提供數字化支撐。
上海紐約大學的學生來自65個國家和地區,要服務多元化的教學環境,智慧教室系統整體的規劃和實用性尤為重要。上海紐大信息技術部主任常潘分享了智慧教室的設計目標、整體規劃和教室布置。
來源:周到上海